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2008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电子技术(数、模)》考试大纲 一.适用的招生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电子线路课程(包括模拟和数字两部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熟练掌握基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同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拟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 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2.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3.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4.功率放大电路 5.集成运算放大器 6.反馈放大电路 7.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 8.信息产生电路 9.直流稳压电路 (二)数字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 1.数字逻辑基础 2.逻辑门电路 3.组合逻辑电路 4.触发器 5.时序逻辑电路 6.脉冲波形产生与变换电路 7.数模和模数转换器 三.考试的方法和考试时间 考试为闭卷笔试,可以使用无字典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四.考试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模拟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主要参数,及其应用范围;掌握简单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 2.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了解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主要参数,及其应用范围;掌握低频BJT共射极放大电路和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包括图解法)、小信号等效电路和动态分析;理解BJT放大电路工作点的稳定问题;了解BJT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了解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主要参数,及其应用范围;掌握低频FET的共源极放大电路和共漏电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小信号等效电路和动态分析。 4.功率放大电路 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理解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乙类功放电路的分析方法。 5.集成运算放大器 了解模拟集成电路的特点;理解电流源电路和差分式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掌握简单差分式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参数。 6.反馈放大电路 理解负反馈的基本概念、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成及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掌握反馈类型的判别方法和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闭环电压增益的分析方法。 7.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 掌握集成运放基本运算电路的结构及其分析方法,了解实际运算放大器运算电路的误差分析,了解有源滤波电路。 8.信息产生电路 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起振过程和稳幅措施,理解常用RC正弦波振荡电路和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通过分析相位平衡条件判别电路是否能够起振的方法,了解电路振荡频率的计算。 9.直流稳压电路 掌握单相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管稳压电路和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集成稳压器的基本应用,掌握上述电路的分析方法。 (二)数字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数字逻辑基础 了解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数制及互换关系。 2.逻辑门电路 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逻辑功能的分析;掌握TTL、CMOS、NMOS集成门电路的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逻辑门的电路符号。 3.组合逻辑电路 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基本规则;掌握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和卡诺图化简法;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常用集成组合逻辑功能器件(包括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加法器等)及其应用;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与冒险。 4.触发器 掌握基本RS、时钟RS、主从RS、JK、D、T、T’等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掌握各种触发器的应用和相互转换;了解各种集成触发器。 5.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常用集成计数器、寄存器的功能及其应用;掌握常用集成计数器的分析方法。 6.脉冲波形产生与变换电路 了解由门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电路、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555集成定时器的功能和由555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电路。 9.数模和模数转换器 理解D/A和A/D的转换原理;掌握集成D/A转换器AD7520及其应用。 10.常用集成数字芯片 74LS00、74LS04、74LS06、74LS148、74LS138、74LS145、74LS248、74LS247、74LS85、74LS151、74LS283、74LS74、74LS112、74LS160、74LS161、74LS290、74LS175、74LS194、NE555、AD7520等。 五.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 150 分,简算题约占 30%,分析解答题约占 70%。 六.主要参考书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 数字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